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提出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。《承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》要求各区县在3-5年内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。
几年来双桥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,整体素质不断提升。但城乡之间、校际之间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,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。对此,近年来教育局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基层调研,反复论证,从2008年起把所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八个区域(现冯营子区域已划归开发区),每个区域以一所初中(八中)为核心,以为其提供生源的小学为依托,形成相互支持、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生命共同体。要求区域内学校一要多联系勤沟通,建立共兴共赢的生命共同体,实现资源共享;二要互相帮助,互通有无,互相学习借鉴;三要采取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联合办学及走教式教学等模式。此举措促进了全区各校相互之间的联系,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,促进了“初中—小学”“高中—初中”之间的教育衔接。同时初步探索出适合双桥教育实际的教师资源配置模式,开始试点改革教师职业的从属,变“学校人”为“系统人”。
一是灵活走教,充分发挥专职教师的作用。由于历史的原因,有些区域内,尤其是农村小学,专职教师缺乏,为了盘活区域内教师资源,充分发挥现有专职教师的作用,区域内专职教师可以采取走动教学的形式,即上午在A学校上课,下午再到B学校上课。他的人事、工资等关系既不属于A学校,也不属于B学校,他是某中心校或教育系统的人。最早试点的是双峰寺中心校区域内的小学英语教师,他们每人都承担2所学校(教学点)3—5的英语教学任务,每周课时都在10节以上。
二是结对帮扶,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作用。为充分发挥名师的辐射带头作用,双桥区教育局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名师带动、结对帮扶工程,建立好教师共同上进、和谐发展的帮带机制。利用现有的特级教师、省市名师及骨干教师资源,与名师、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搭对子;从区域均衡、共同发展出发,将中小学分层分类结对,在集中备课、共同教研、走动教学等方面,切实实现新理念、新知识、新技能的互帮互促,实现“后进赶先进,先进更先进”的大好局面。结对帮扶实施4年来,结对教师和学校举行互动教学、共同备课、走动教学、集体交流、集中研讨等形式,使全区19所中小学(中心校)、60多名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在市级以上名师、骨干教师的带动下,教育质量、教师素质得以大幅度提升,同时也促进了名师骨干教师的再成长。
三是整合资源,实现研训一体化。首先是统一领导。2014年初,我局领导班子研究决定,教研室、师训股统一由一位副局长负责。这样机构归一,职责统一,有利于教师的成长。其次是充分发挥教研室教研员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,通过全区研训一体化的运行机制,运用骨干示范、互相渗透,循环交流等方式,以期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学校均衡发展的目的。教研员每年举办的各种讲座、培训活动不少于上百次,在活动中教研员从不同层次为全区教师出点子、想路子、搭台子,带动学校提升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,促进教师教科研队伍的建设与发展。再者是开设双桥教育大讲堂。即教师到外地参赛获奖、挂职学习,回来后要做汇报课,召开座谈会,然后教研员结合汇报课、座谈会进行一次讲座。这样做使外出人员学有所得,同时还能将所学经验进行推广,一举多得。除此之外,我们每学期还聘请外地知名教育专家到双桥来传经送宝。
四是“提前入校”,解决小学教师不足、中学教师超编问题。针对目前我区中学教师暂时超编而小学严重不足的问题,有条件的区域小学六年级提前一年进入中学校园学习,这样既可以缓解小学教师不足的压力,又可以使中学教师提早了解学生、了解教材,同时有利于“小学—初中”的衔接。
五是做实翠桥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机制,彻底打破中小学教师与教师、学生与学生的界限,实现学校管理一元化、学生九年一贯制、教师调配一体化。现在翠桥学校已有31名中学部教师到小学兼课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。
六是鼓励中学教师到小学支教。中学现虽缺某些学科教师,但总体超编,因此我们制定优惠政策在原有待遇不变,职称评聘、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的基础上,鼓励中学教师到小学支教。截至目前全区已有61名初高中教师到小学任教。
双桥区教育局
2014年4月24